去年外资保险机构在华业务增长18%

来源: 证券日报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全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外资持续看好中国保险市场,外资保险机构在华业务增长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赔付支出增长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6个百分点。

  受访专家表示,外资频频加码我国保险行业,主要受行业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市场潜力巨大、外资长期价值认同等因素影响。

  多举措布局保险行业

  近年来,外资通过设立新保险机构、成为新股东或增加注册资本等多种方式布局我国保险行业。

  在新设保险机构方面,今年以来,已有4家新保险机构获发保险许可证,其中,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保德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设立均有外资参与。同时,今年6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行政批复,同意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筹建荷全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筹建友邦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在新增股东方面,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此前公告显示,拟以发行新股增资方式引入一家战略投资人,即安联投资有限公司(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GmbH)(以下简称“安联投资”),由战略投资人全额认购国民养老发行的新股。今年1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行政批复,同意国民养老增加注册资本约2.28亿元,由安联投资出资,增资后,安联投资持有国民养老2%股权。今年7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发布行政批复,同意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其中新增股东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均为国际金融机构。

  此外,今年以来,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汇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外合资险企或外资独资险企获批增加注册资本,且其外资股东均参与增资。

  对此,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江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外资加速布局我国保险行业,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简化审批流程等政策,显著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增强了其战略布局信心。二是中国保险市场仍处于深度发展阶段,人均保费、保险密度等指标相对较低,叠加人口老龄化与居民财富增长,长期保障与财富管理需求持续释放,为外资提供了广阔增量空间。三是外资正从“试水”转向“深耕”,通过设立资管公司、增资扩股乃至实现全资控股,意在构建涵盖寿险、财险、资管的全链条本地化经营体系,以提升协同效应与本地响应能力。这种战略调整反映出其对中国市场由短期机会判断转向长期价值认同。

  经营业绩整体较好

  从今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来看,有外资参与的险企在净利润、投资收益率等方面整体表现较好。

  例如,从净利润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排名前十的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有5家为外资独资险企或中外合资险企。投资收益率方面,22家投资收益率高于4%的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有5家险企具有外资背景。

  对此,江瀚表示,外资保险机构普遍具备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在产品定价、核保理赔及资本配置方面更具效率。同时,进军我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机构往往已长期深耕全球市场,积累了丰富的资产负债匹配经验与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在低利率环境下仍能通过另类资产配置实现稳健收益,从而提升投资收益率。此外,外资险企往往聚焦中高端客户群体,主打保障型与长期储蓄型产品,这类业务内含价值高、退保率低,有利于提升承保利润与续期保费稳定性,支撑其整体盈利表现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我国保险行业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可以发挥专业能力优势,并与中国市场一起成长,实现双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国内保险业而言,外资进入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拼服务、拼质量的高水平竞争,并引入养老、健康管理等国际先进经验。这可能会加剧人才和高端客户的竞争,但总体会倒逼整个行业进步,让消费者有更多优质选择。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