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站上C位!险企抢跑2026年“开门红”
保险业2026年“开门红”悄然打响。
11月1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中国人寿(601628)、平安人寿、新华保险(601336)、泰康人寿等多家头部寿险公司均已推出2026年“开门红”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以分红险为主的浮动收益型产品成为绝对的市场主力。
在分析人士看来,面向2026年,保险业在低利率之下或将全面转向分红险。产品竞争力、权益投资能力、销售队伍的专业素养等都是险企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押宝”分红险
寿险业内素有“开门红,全年红”的说法。从头部寿险公司发布的2026年“开门红”产品来看,分红险稳坐“C位”。
举例来看,中国人寿推出鑫鸿福养老年金险(分红型),平安人寿推出平安御享金越(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平安御享金越年金保险(分红型),新华保险推出盛世荣耀庆典版终身寿险(分红型),泰康人寿推出鑫享世家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
记者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统计,2025年10月1日至11月12日,人寿保险共上新98款,其中分红型人寿保险45款,占比为45.9%;年金保险共上新57款,其中分红型年金保险28款,占比为49.1%。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产品经理苏晓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头部寿险公司“开门红”不约而同主推分红险,是应对当前低利率市场环境和监管导向的必然选择。
苏晓天分析称,在利率下行周期,传统高保证利率的储蓄险产品给险企带来了巨大的利差损压力,而分红险通过“保证收益+浮动分红”的设计,将部分投资风险与客户共担,有效降低了险企的刚性负债成本,增强了经营的稳健性。同时,这也契合了监管引导行业“降负债、调结构”的政策方向。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资产荒’背景下,分红险提供了一个兼具保底基础和潜在更高收益可能性的选择,比纯固定收益产品更具吸引力,因此成为险企‘开门红’的主推产品。”苏晓天说。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向记者指出,一方面,分红险能够为投保人提供保底收益和不确定的红利分配,这种浮动收益型产品迎合了投资者对收益与保障双重需求的心理;另一方面,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固定收益类产品吸引力下降,而分红险由于其潜在的较高收益率成为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分红险的灵活设计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
多重难关待闯
“今年分红险的销售情况好于早前预期,有望在明年推动保险公司负债端保持有韧性的增长。”华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李健预计,2026年保险行业在低利率环境下将全面转向分红型保险产品。
不过,分红险重回主流市场虽是趋势所向,但依然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苏晓天表示,首先是如何重塑行业信誉。过去部分分红险产品演示利率与实际分红差距较大,导致消费者对分红实现率存疑,重建市场信任需要险企保持高度的透明度和持续的稳健经营。
其次是如何突破销售队伍的专业能力瓶颈。分红险的结构和收益逻辑远比传统险复杂,要求代理人必须具备扎实的资产配置知识和清晰的风险揭示能力,这对当前仍以产品推销为导向的销售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最后是如何平衡短期激励与长期价值。“开门红”的短期业绩压力与分红险需要长期持有的属性存在天然矛盾,如何引导销售队伍和客户树立长期主义观念,是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分红险的红利分配,《分红保险精算规定》明确指出,保险公司分配给保单持有人的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
据李健测算,假设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为5%,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为1.75%,简化理解是超额收益3.25%(5%-1.75%)的70%,也就是2.28%要分配给客户,客户总收益率超过4%。如果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只有1%,客户也能拿到保证的1.75%收益率。
因此,在分红险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能力成为胜负手。李健指出,过去两年,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取得优异表现,大幅增厚整体投资收益并持续推高保险公司利润水平,估计上市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6%以上的高位。
展望2026年,李健认为,保险业权益投资表现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方能维持当前的利润表现。在利率低位震荡阶段,缩短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仍然是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方向。
转向价值创造
事实上,“开门红”营销活动存在已久,争议也持续不断,监管层面曾多次释放淡化“开门红”、追求业绩平稳的信号。
早在2023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就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人身保险公司应以优化负债质量、提升发展可持续性为目标,科学制定公司年度预算,防止激进发展、大进大出。
现实情况却是,一季度的保费收入仍然是全年的“重头戏”,多年的销售惯性让保险公司不得不重视“开门红”。
苏晓天认为,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开门红”要焕发新活力,必须从过去单一的产品驱动、规模导向,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模式。
他指出,首先,应淡化“饥饿营销”等短期刺激手段,通过专业的财务诊断、保单检视等服务切入,真正满足客户的保障与财富管理需求。
其次,要深度融合“产品+服务”,将保险与健康管理、养老、财富传承等生态服务打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客户黏性。
最后,险企和代理人应强化投资者教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客户清晰揭示分红险的运作机制与风险,引导理性预期,通过建立专业、透明的信任关系,实现从“一次性销售”到“终身客户经营”的转变。
在余丰慧看来,“开门红”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和差异化。一方面,保险公司应更加注重客户需求的研究,推出真正符合消费者实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应利用科技赋能,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营销,或借助人工智能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等。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强化社会责任感,也是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人口结构演变、AI科技变革、产业调整升级等时代变化下,我们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寿险商业模式变革。”正如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在近期举行的全渠道高峰会上所强调的,现代寿险竞争比拼的将是“产品+服务+生态场景+科技”深度融合的综合竞争实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