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进长护险落地,社保“第六险”加速扩面

来源: 证券时报网
利好

  从局部试点到全国建制,从地方差异到统一标准……历经9年试点后,长期护理保险(下称“长护险”)正加速扩面。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道出的是无数家庭的辛酸。长护险被誉为社保“第六险”,自2015年启动试点以来已覆盖约1.88亿人。近来,全国多地加快推进长护险落地,更多家庭将受惠于这项保险制度。

  老龄化小城的长护实践

  家住常州的秦志绪今年77岁,迄今已重度失能13年。两次脑溢血摧毁了他的健康,64岁第二次病发影响到了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并导致失明。

  十多年来,秦志绪一直由老伴周阿姨照顾。周阿姨今年71岁,在经历7次骨折和子宫、胆囊因病切除后,对于照护老伴日渐力不从心。3年前,长护险待遇申请成功和护理员沈桂花的到来,让周阿姨得到一丝喘息。

  经过评估,秦志绪被评为重度失能。根据政策,长护险提供每月上门9次,每次2小时的护理服务,以及每月600元的亲情护理补贴。常州市为居家照护的老人还提供护理辅具租赁服务。周阿姨租赁了一个家用移位机,长护险基金支付75%。“长护险和小沈帮了我们大忙。”周阿姨感慨地说。

  在常州,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失能人员约2.5万人,其中,重度失能人员1.1万余名,中度失能人员1.4万余名。长护险惠及的人群并不限于老年人,最小仅1周岁。

  长护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险之外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或医疗护理服务。

  常州作为全国深度老龄化城市之一,失能照护需求突出。截至2024年底,常州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9.7%。2019年,常州市武进区先行开展长护险试点,2022年起,长护险制度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

  长护险的落地,成为托起失能人群和家庭的保障网。常州的长护险采取“社商合作”受托模式,目前以中国太保601601)寿险常州分公司为全市主承、3家商保公司区域主承、6家商保公司次承,形成合力提升经办效能。

  常州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彭伟中表示,长护险制度并不是简单地发放护理补助,老百姓更需要有质量的护理服务,这涉及整个生态链的打造,包括如何设计制度保障基金可持续运行,如何管理定点机构,如何管控护理质量、如何稽核监管等等。常州全面实施长护险三年多来,总体运行平稳,未来将积极与国家政策衔接,加强管理、优化流程,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认可度、满意度。

  多地推进长护险落地

  常州是我国长护险试点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起,我国在15个城市启动长护险试点,2020年试点范围扩大到49个城市。此外,还有多个地方城市开展试点。截至2024年末,全国49个试点城市参加长护险人数近1.88亿人,享受待遇人数146.25万人。

  作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长护险制度全面实施已是众望所归。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

  去年以来,多项长护险配套细则和标准陆续发布;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于加快建立规范化的长护险制度提出明确要求;9月2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目录(试行)》,进一步为长护险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近月来,长护险落地速度明显加快。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贵州省、云南省、海南省、辽宁省、福建省泉州市、广东省汕尾市、惠州市等多个省市相继就建立长护险制度推出相应举措。

  例如,云南省此前只有昆明属于49个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近日,云南省医保局就建立长护险制度的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符合该省省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我国长护险制度实际上正在从局部试点迈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筹资机制是长护险制度可持续运行的基础与核心。从目前试点情况看,长护险基金总体运行平稳。2024年,长护险基金244.15亿元,支出131.08亿元,整体收入大于支出。

  从筹资渠道来看,当前大多数试点城市长护险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个人缴费(含医保账户)、医保基金划拨、财政补贴、单位缴费,同时,也有部分城市采用一元或者二元等较为单一的筹资渠道。

  筹资方式上,目前我国长护险试点城市主要采用三种筹资方式:定额筹资、比例筹资和“定额+比例”混合筹资方式,其中采用定额筹资的城市最多,即以固定额度为标准进行缴费。

  从目前多个省市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来看,在未来的制度推进中,筹资机制将从依赖医保基金向多元化筹资转变,长护险将逐步走向独立制度建设。参保对象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时,同步参加长护险。在缴费比例和方式上,目前各地长护险的缴费比例有所差异,未来缴费费率将逐步过渡到0.3%左右。支付方面,基金主要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和人员提供长期护理基本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原则上不直接向失能人员发放现金。

  在覆盖人群上,目前大部分城市覆盖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但还有一些城市仅覆盖了职工医保人群,对城乡居民医保人群没有实现覆盖。未来,逐步将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未就业城乡居民纳入保障范围是大势所趋。

  按照相关顶层设计,长护险制度建设按照独立险种、统一规范的原则加快推进,同时因地制宜、分步分批推进制度建立,不断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最后一公里”待解

  作为一项新的社会保险制度,长护险既要兼顾政策一致性,也要考量地区差异化。此前试点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化和碎片化问题,导致部分环节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待解。

  例如,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人口流动,失能者随亲人异地居住后难以享受长护险待遇的问题日益凸显,存在“参保地在原地、服务需求在异地”的矛盾。全国范围长护险失能评估互认还存在障碍,医保关系在外省的老人,也存在长护险如何异地享受的难题。

  今年以来,一些地区率先推动长护险省内异地服务和结算。例如,浙江省9月推出《长期护理保险省内异地服务直接结算试行办法》,常州市长护险目前已在省内实现互认,并与毗邻地区建立协调机制。

  业内人士分析,全国范围内实现长护险互认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如何打通服务地与参保地的管理边界,如何打通系统结算通道,实现数据实时共享,这些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安排。

  据了解,目前国家层面已推动各地区执行全国统一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未来有望适时推动全国范围互认。

  不少专业医疗人士还建议进一步细化失能评估标准和指标,将更多在旁人协助下可轻微活动,但处于失智半失能状态需要全天照护的老人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

  如何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机构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业内人士认为,商业保险机构的积极参与可以提升长护险的风险管理能力、精细化经办能力,以及在跨界服务整合等方面提供价值,还可以通过商业长护险的补充,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