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家庭健康“存”起来,健康险迈入“健康资产运营”新阶段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当资产的概念从房产、股票延伸至数字资产、个人品牌资产,“健康”正被赋予全新价值定义——在保险业,它不再仅是个体生理状态,更成为一种可积累、可运营、能增值的“健康资产”。

  对于健康资产的管理探索,行业早有布局。比如,平安健康险推出“平安乐健康”健康保险服务新体系,人保健康推出了慢病管理专项计划、友邦保险上线了数字健康平台……头部险企的集体动作,标志着健康险行业正在转变“事后赔付”的传统模式,集体迈入“医险融合”新阶段。

  近日,平安健康险宣布“平安乐健康”品牌焕新升级,并在业内率先提出“家庭健康资产”概念,将“家庭健康资产”管理从概念落地为可量化、可操作的体系,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标杆样本。健康险为何应当转向“健康管理”?

  过去,我国健康险行业以“事后赔付”为核心逻辑,主要聚焦客户出险后的经济补偿,却未能深度介入客户的健康管理。这一模式难以从源头降低疾病发生风险,更与当前消费者对“预防疾病、提升健康质量”的需求存在差距。

  从市场需求看,国民健康问题已成为行业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平安健康险与国家心血管中心、阜外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合作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及肥胖(“五高”)等慢病人群规模庞大,且发病率位居全球前列;同时,因缺乏运动、睡眠不佳、心理压力等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群体,正面临向慢病转化的高风险。

  平安健康险总经理助理喻宁表示,即便是遗传因素占主导的慢病,生活方式对疾病发生的贡献度仍高达60%,这意味着“主动健康管理”比单纯的风险补偿更能解决用户根本需求。

  从政策层面看,监管部门持续倡导健康险行业向“健康管理”延伸。金融监管总局明确提出推动“健康保险+健康管理”融合发展,要求险企突破传统保障边界,参与到疾病预防、慢病管理、术后康复等环节,这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政策指引。而基本医保“保基本、广覆盖”的定位,也为商业健康险留下了补充空间——针对重大疾病、罕见病的特药治疗、特需医疗服务,以及海外就医、高端体检等需求,均需商业健康险通过创新模式承接。

  从行业痛点看,传统健康险面临“赔付率高、用户黏性低”的挑战。由于缺乏对用户健康行为的干预,险企难以精准控制风险,赔付压力持续加大;同时,用户仅在出险时与保险公司产生关联,对保险服务的感知度低,行业整体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的短板。在此背景下,探索“医险融合”新模式、挖掘健康管理的价值,成为健康险行业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把家庭健康资产“存”起来

  在“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深化的今天,公众对健康的理解已不再停留于“不生病”的层面,而是逐渐转向“主动健康、持续健康”的管理思维。在此背景下,平安健康险以全新视角提出——健康不仅是个人状态,更是一种可积累、可运营甚至可增值的“家庭健康资产”。

  平安健康险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友刚表示,健康应被视作每个人最重要的“底层资产”。他表示,“我们希望用户的每一次运动、每一次就医、每一次理赔,都能沉淀为可增值的健康资产。”在这一理念推动下,本次升级的“平安乐健康”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将健康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健康积分”,进而形成个人与家庭的“健康资产账户”,实现从行为到保障的有效联结。

  据介绍,本次“平安乐健康”的升级,并非简单地在保险上叠加服务,而是打造一个真正的健康生活方式数字化平台。其核心创新在于,通过“服务×保险”的深度融合,建立起一套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资产管理体系,让健康管理从个人坚持升级为全家共建、共享的资产。

  这一体系的关键机制在于“家庭账户联动”。平台支持全家共用同一健康资产账户,每位成员的运动打卡、健康筛查、慢病管理等正向行为,都会转化为“健康积分”,汇入家庭总账户。积累的积分不仅可视、可管,还能全家通用,例如为孩子兑换体检服务,为父母安排就医陪诊,实现健康成果,全家共享。

  要让健康资产真正“活起来”,离不开完整的运营闭环。据喻宁介绍,家庭健康资产账户由“健康积分”“健康保障”“健康权益”三部分有机组成:

  一是健康积分积累:平台将抽象的健康行为转化为具体可追踪的数据。用户通过运动健身、参与早筛、管理慢病、改善睡眠等获取积分,而吸烟、熬夜等不良行为则会导致扣分,形成健康管理的“可视化激励”。

  二是积分驱动保障升级:在保障层面,积分可用于提升家庭保单的保额、降低免赔额,实现“越健康,保障越充足”。

  三是积分兑换服务权益:在服务层面,积分还能兑换陪诊、数字疗愈、高端体检等实用权益,让健康行为直接转化为看得见的家庭福利。

  这一模式也改变了传统保险的定位。例如,用户购买600元保费的保单后,若坚持健康运动,最高可获相当于保费5倍的价值反馈。

  这令保险不再仅是风险发生后的“补救工具”,而是陪伴用户健康成长的“增值伙伴”。从个人健康到家庭资产,平安乐健康让健康管理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医险融合”或成未来主流方向

  从平安健康险的“平安乐健康”健康保险服务新体系,到人保保健的慢病专项服务、友邦的数字健康平台,头部险企的动作表明,“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已从可选方向变为必选路径。

  所谓“医险融合”,就是健康险与医疗、健康管理结合——健康保险将帮助用户调慢病、盯运动、陪看病,覆盖从预防到保障的全流程,是一种全周期健康服务模式。

  在这一趋势中,平安健康险的“医险融合”实践正在走在行业前列。其近期升级的“平安乐健康”,就通过“活力生活、品质医疗、数字疗愈、长久守护”四大模块,构建起适应不同人群的医疗健康保险服务需求:“活力生活”以运动激励引导健康行为,“品质医疗”整合优质医疗资源解决就医难题,“数字疗愈”通过音乐疗愈改善心理与康复状态,“长久守护”则以全生命周期产品提供保障。

  “医险融合的核心,是找到险企、用户、医疗机构的利益共同点。”喻宁分析道,在追求健康长寿的道路上,癌症、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等四类疾病对77%的人群构成威胁,而这些疾病的诱因多与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健康险企是最希望用户健康的机构,这种信任基础让我们能更高效地推动健康管理落地”。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3-5年,医险融合模式将成为行业主流。一方面,随着可穿戴设备、AI健康监测等技术的普及,健康行为的量化将更精准,健康资产的运营效率会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家庭健康管理需求的崛起,将推动更多险企推出家庭健康账户、全家共享权益等产品,让健康资产从“个人资产”升级为“家庭核心资产”。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