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融合”到“范式重构”:人工智能推动财险业转型升级

2025-09-19 08:38:25 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永祥

  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等新技术正系统重塑保险业务流程与服务生态,财险行业作为金融板块中科技应用较早、数据积淀深厚的领域,我们不仅需总结转型成效,更应清醒认识到深水区改革面临的挑战,在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下,坚定推进“人工智能+保险”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和挑战

  保险科技与行业融合经历了四个典型阶段:信息化阶段、“互联网+”阶段、数字化阶段,以及当前正在全面展开的数智化阶段。在刚刚过去的数字化时期,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暴露出诸多深层次问题。

  转型成效:从系统重构到能力跃升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多数保险企业选择以系统建设为切入点,赋能内部运营与业务创新。以中华财险为例,2020年6月,公司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启动“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确立“新经营之道、新运营之阵、新数字之根”三大战略支柱。历经五年探索,基于混合云基座、“双中台”架构,中华财险完成了76个业务平台、20个业务中台及23个数据中台项目的组件化重构,全面覆盖车险、意健险、财责险等业务线,打造了行业领先的“新一代”分布式核心系统。研发与运维效率实现指数级提升,系统发布周期从月级缩短至天级。中华财险上线“中华神盾”风控体系,累计拦截风险超百万次,反欺诈减损1.39亿元,欺诈场景覆盖率达80%。服务触达方面,数字化打破时空限制,推动保险服务下沉县域农村,助力普惠金融。

  现实挑战:深水区的改革阵痛

  首先,技术投入与业务价值之间存在失衡。部分企业存在“重建设、轻运营”“重技术、轻融合”现象,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率低。

  其次,数据治理与合规压力持续加剧。数据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孤岛”现象突出,制约数据资产价值释放,还面临着“合规”与“风控”双重挑战。

  再次,转型不均衡导致生态分化加剧。头部公司凭借资源与先发优势,已构建完整数字能力体系;中小险企普遍面临人才、技术、算力等多重资源约束。

  数智化转型的认知升维

  当前,以GPT-4、DeepSeek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崛起。据麦肯锡与牛津经济研究院预测,生成式AI每年可为全球保险业创造500至700亿美元的价值。

  从政策层面看,保险业新“国十条”提出,增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提出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资源投入,提升经营管理效率。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营销服务、风险管理和投资管理水平。

  从市场需求端来看,保险功能逐渐从传统“事后补偿”转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集成了防灾减损与动态风控的新型服务模式成为刚需;年轻客群崛起、碎片化场景普及,也倒逼保险公司提升服务的敏捷性与精准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行业对“数智化”仍存在认知局限,往往简单视其为数字化的延伸。事实上,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目标差异:数字化侧重于流程线上化与效率提升,核心解决“快”的问题;数智化则以智能决策与价值创造为中心,致力于回应“准”与“优”的诉求。

  数据应用差异:数字化多依托历史数据进行静态分析;数智化则借助大模型实时学习与动态预测,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驱动”的跨越。

  融合深度差异:数字化阶段技术作为工具辅助业务;数智化阶段AI已深度嵌入核心决策。

  价值边界差异:数字化主要致力于优化企业内部流程、降低成本;数智化则延伸至产业生态,实现跨行业数据协同与价值共创。

  面对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的关键期,财险行业唯有突破“系统上线即转型完成”的惯性思维,将科技投入重心从基础设施铺陈转向智能价值创造,才能真正打通从数据感知到智能涌现的“任督二脉”。

  数智化转型的方向和破局建议

  行业先行者的探索实践,为我们下一步持续深化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参考借鉴。中华财险率先构建AI中台,打通560+数据服务接口,沉淀20亿级风险事件库,其智能核保引擎通过联邦学习实现跨行业数据合规调用,车险定价模型迭代效率提升20倍;平安财险推行“All in AI”战略,充分验证“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转型路径。

  行业需聚焦经营逻辑、经营模式、系统建设、管理架构、业务流程五大维度,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整体跨越。

  经营逻辑:从经营产品转向经营客户。从“增量思维”转向“存量思维”,跳出“保单中心主义”窠臼,迈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存量运营新阶段。依托客户全生命周期画像,识别潜在需求,实现“一人一策”,主动提供个性化保险方案,构建“投前风险评估、投中需求匹配、投后持续增值”的全流程服务闭环。

  经营模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智能驱动。持续加大在保险科技领域的战略性投入,不仅聚焦系统搭建与硬件采购,更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优化客户风险评级、车辆数据、AI反欺诈等核心模型,推动智能风控、精准定价等能力建设,实施风险减量服务,助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系统建设:从作业工具转向经营管理平台。一方面,打破原有各业务线自建系统形成的孤岛模式,构建以统一数智中台为核心,构建“业务+数据+AI”一体化平台。另一方面,利用大模型核心算法,推动系统功能从“作业支持”升级为“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升级,为管理层提供持续的数据洞察与智慧支持。

  管理架构:从金字塔模式转向扁平化、线上化。打破“金字塔式”科层制顽疾,优化组织架构,压缩管理层级,推动业务决策权适度下沉至一线。组建数字化柔性团队,围绕重点任务动态整合业务、技术、风控等跨职能人才,增强协同作战能力。完善考核机制,构建以响应速度、协作效率和数智化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新型考核体系。

  业务流程:从人工主导转向智能人机协同。在核保、定损、理赔等关键环节,构建以系统智能自动处理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人机互训”的新型协同模式。围绕客户需求重塑端到端流程架构,建立“数据反馈—流程优化”闭环机制,动态调整智能规则与人工介入节点,实现流程持续优化与体验提升。

  建议财险行业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发力,构建体系化推进机制:

  强化战略引领,明确差异转型路径。大模型在保险复杂业务场景中落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性投入建设。大型险企应聚焦自主数智能力建设,凭借资本与规模优势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塑造“技术自主+场景深耕”的双轮驱动模式。中小险企则应理性评估资源约束,优先采用“外部合作+生态共享”的轻量化路径,积极接入行业性反欺诈、风险画像等共享平台,降低转型门槛。

  深化业务协同,实现技业融合推进。建议建立“业务+技术”双牵头机制,将业务流程重构与系统升级统一规划、协同部署、联合验收,通过定期会商打通建设与应用闭环,杜绝“业务与技术两张皮”。还要坚持“先标准化后个性化、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策略,优先以标准化程度高的业务作为突破口。

  夯实组织基础,完善文化保障机制。建议各险企设立由高管牵头的转型专项决策机构,组建敏捷型数智化团队,推动架构、文化与人才机制的系统性重构,实现从组织到人员、从制度到系统、从机制到文化,全方位全流程保障改革转型的稳步推进、落地见效。

  创新管理机制,提升转型实施成效。建议推行项目制管理,将转型任务拆解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子项目,明确目标、责任人与时间节点,确保有效落地。坚持市场化激励,加大对关键突破与典型成果的表彰,以点带面激发变革转型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