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风险减量 险企加速布局健康管理子公司
9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批复,同意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投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健康管理公司”)。
这意味着由保险公司设立的健康管理子公司又增加了一家。业内人士认为,设立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既是保险公司优化保险附加服务的表现,也是人身险风险减量走向专业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随着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
设立健康管理子公司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批复,人保健康将用2亿元自有资金设立人保健康管理公司,持股比例100%。
对此,人保健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深入推进大健康生态建设和“健康工程”实施,着力构建“保险+健康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把健康管理服务作为风险减量的重要手段,坚持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双轮驱动、融合互推,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有效降低客户疾病和失能风险发生率,助力人民群众从“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转变。
人保健康表示,下一步将以专业健康管理公司为抓手,加强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融合发展的生态布局,进一步推动实现健康险商业模式由传统费用报销型向管理式医疗转型。同时,人保健康借助专业健康管理公司的建设,进一步赋能集团业务高效协同,实现产、寿、健和投资等板块的业务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在此之前,由保险公司设立专业健康管理公司在行业已有先例。例如,2017年,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设立招商信诺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后者专注于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医疗服务、药品批发等业务。2018年,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后者聚焦康复医疗和健康管理,推进中国太保(601601)“大康养”战略落地。另外,近年来,一些人身险公司也加速设立健康管理公司。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公司推进经营模式转变,从传统的“事后理赔”转向“事先防范、事中干预”,实现商业保险与医疗服务、医疗机构的有效衔接,同时构建“医、药、康、护、健、险”大健康生态体系,这是险企设立健康管理公司的核心动因。此外,健康管理公司还可向非保单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拓展业务范围,挖掘潜在市场机会。
在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看来,险企打造的大健康生态是一个“产品+服务”的生态,服务范围从原来防御性的理赔服务,扩大到提供诊疗预约等服务,还需要逐步向前端转移,覆盖预防性的健康监测、体检早诊、疾病预防等日常性质的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设立健康管理子公司,就是为了更专业地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
设立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既是保险公司通过服务开展差异化竞争的体现,也是其深化风险减量的重要举措。
从市场竞争来看,周瑾认为,仅从保险产品本身来看,同质化较难避免,但服务可以更加突出自身的特色化和差异化。服务体系的打造更需要下功夫,链接医保、医院、药企等多方,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从而提高客户黏性,提升客户续保水平,提升险企整体经营水平。
风险减量是指保险公司通过主动介入被保险标的的风险管理过程,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或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风险总量的减少。从这方面看,周瑾认为,预防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有利于做好客户健康状况的筛选和产品定价,也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疾病发生概率或减少治疗费用,从而更好地控制后端的赔付成本,这也是人身险风险减量的重要内容。龙格认为,人身险风险减量的核心是通过健康管理降低疾病发生率,驱动险企业务从保费规模导向转向健康经营导向。
保险公司在设立专业健康管理公司后,也将推进业务融合。龙格认为,此前的行业实践表明,保险公司和健康管理公司的业务融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服务层面,将健康管理作为保险业务的组成部分或增值服务,形成“保险+服务”模式;二是在数据与风控层面,通过健康管理收集数据,辅助保险精算定价和风险管理,并探索与医疗机构的数据共享以优化服务。
整体来看,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和消费者都将受益。不过,龙格也表示,健康管理效果的显现通常需要3年—5年,时间较长,如何对其长期效果进行精准的量化评估仍面临一定挑战。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