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狂飙的黄金”加载“杠杆游戏”
看涨行情下 投资黄金稳赚不赔?
“贷款买房不如贷款买黄金,风险更小。”90后投资者张桦(化名)的这句话,折射出当下部分年轻人对黄金投资的狂热心态。
3月13日,他收到某银行发来的一张2.68%年化利率的消费贷优惠券,并仔细研究了贷款方案,20万元两年期等额本息贷款总利息约5687元。按照当时水贝市场685元/克的销售金价计算,这笔资金可购入292克黄金。张桦(化名)心里盘算,只要两年内黄金的回收价超过705元/克就能盈利。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他仍果断投入黄金市场。3月31日,黄金市场的回收价格约为713元/克,他当即选择卖出,不到半个月获利超2000元。
但不是每一位淘金人都能如此“幸运”。本就喜欢金饰的杭州姑娘蕾蕾(化名)经常用信用卡在线上购买品牌金店黄金,并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每当品牌金店有促销活动或者信用卡分期有免息优惠活动时,她以低于大盘价的单价购入黄金产品,待金价上涨时卖出,赚取额外利润。
尝到甜头的她开始对黄金投资产生了兴趣。她用5万元买入黄金积存金。起初,一些短线操作令其获得了几百元的收益,后期追加融资10万元,并转向风险更高的黄金期货。随着市场进入盘整期,金价波动收窄,频繁交易所产生的手续费逐渐侵蚀利润。当持仓收益无法覆盖交易成本时,蕾蕾才意识到自己被“套牢”了。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案例折射出部分投资者盲目加杠杆、忽视市场周期规律的操作风险。
“部分利用信用卡和消费贷资金进行黄金投资存在多重风险,主要包括杠杆风险、资金成本风险以及信用风险。”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信用卡资金属于短期借贷性质,投资者若将其用于黄金投资,实际上是在利用杠杆交易,这将放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在黄金市场剧烈波动时,投资者可能因杠杆作用而面临巨额亏损。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的测算揭示了残酷现实:3%-7%的借贷资金年化利率,要求金价每年必须实现5%以上涨幅才能覆盖融资成本——这在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中犹如高空走钢丝。
陷阱升级 从虚假交易平台到“镀金骗局”
疯狂行情撬起的不只是投资杠杆,更衍生出新型金融诈骗。
2024年11月,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立案受理了一起虚假平台诈骗案。一个名为“麦多多”的电商平台以“低于市价20元/克”为诱饵,通过限量抢购、虚假晒单等手段制造稀缺假象,吸引近400名投资者贷款购金,涉及金额超2000万元。受害者李女士通过网贷平台借款8.2万元抢购黄金,最终仅收到10克实物,随着平台“跑路失踪”,390克黄金“化为泡影”。
此外,虚拟黄金交易还成为了“套路贷”的温床。安徽消费者小李在黑猫投诉平台披露,其在“纵星优品”App购买的三笔黄金订单产生4191元回收差价,实际年化利率高达348%。警方调查发现,此类“黄金套路贷”常通过虚构交易、操控价差等方式,使投资者实际到手资金仅为贷款额的60%-70%。
线下市场同样暗流涌动。某黄金回收商向记者展示近期收到的镀金铜条、金包银条:“这类假货3月检出量同比翻倍,骗子专门针对急于套现的投资者。”
追金时请系好安全带
面对市场乱象,监管部门已亮出“组合拳”。
3月以来,多家银行就信用卡炒金的风险作出警示。江苏银行(600919)、兴业银行等多家机构紧急发布公告,明确信用卡资金不得用于黄金投资。“炒金”警示背后,究其根本是银行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加码。
此外,全国多家银行从4月1日起暂停审批年化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款产品优惠。同时,为了抑制非理性黄金投资,多家银行宣布上调积存金产品起存点。
市场普遍关注的是,金价一路震荡上涨的背景下,投资者应当如何理性看待黄金投资?
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CEO王立新强调:“黄金应作为长期配置工具,而非短期投机筹码。”普通投资者黄金配置比例宜控制在5%-15%,可通过黄金ETF定投平滑波动风险。对于热衷实物黄金的消费者,应选择银行、品牌金店等正规渠道,仔细核对鉴定证书,拒绝“代购”“邮寄黄金”等非常规交易方式。
截至目前,金价的上涨趋势已持续超过两年。在这个“黄金时代”,普通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认知:当资产价格变得昂贵时,继续上涨的安全边际正在下降。或许正如华尔街那句古老谚语——当擦鞋童都在谈论黄金时,就是该系紧安全带的时候了。
1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