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机构涉水直播带货 监管提示相关风险
● 本报记者 陈露
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保险机构也涉水保险直播,试图“分一杯羹”。不过,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机构在直播带货的过程中,存在夸大保险责任、信息告知不全等现象。
对此,有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保险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理性对待直播营销行为,在购买前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
保险销售进入直播间
近日,记者在直播平台注意到,有部分保险公司开始直播带货,百万医疗险、意外险等成为各家公司的主推产品。
“大病、小病、意外都能保,责任范围之内的疾病都能报销。”在一些百万医疗险的直播中,不少主播会过度强调、夸大百万医疗险的保障范围,对免责条款等并未进行过多介绍。有主播介绍:“我们的产品三不限制,不限疾病种类、不限报销次数、不限报销地区,看病都能报销”。“每月只需要12元起,最高保额为500万元。”
在一些保险公司直播间,同时投保多份保单还可享受投保优惠。“投第1份保单是原价,投第2份可享受95折优惠,第3份可享受9折优惠。”主播们会强调“多投多省”优惠。
此外,主播还会提示用户直播即将结束,并以此来引导用户早点投保。“还有不到半个小时主播就要下播,下播后额外保障权益和投保优惠都没有了,想投保的请抓紧时间。”“还有最后三分钟,填写完信息还没支付的请尽快支付,支付成功才能享受保险保障。”类似的话术出现在多个保险直播间中。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多家已开通直播带货的保险公司,其客服向记者表示,公司确有开通官方直播间,也有部分保险产品在直播平台销售。有工作人员表示:“在直播间投保之后,用户可通过保险公司微信公众号、APP等官方途径输入保单号查询保单真伪。”
或存销售误导风险
和普通消费品不同,保险产品较为复杂。若销售人员未全面介绍保险产品,夸大保险责任甚至虚假宣传等,导致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理解不够全面,后续容易产生理赔纠纷。
记者注意到,不少主播在引导用户下单投保的过程中,仅仅是简单地提醒用户勾选相应选项,并未对所勾选选项的内容进行过多解释,也未提示用户对保险合同条款进行详细了解。
“和线下投保不同,直播间线上投保没有代理人一对一地讲解合同细则,投保流程也是系统审核,没有人工核保环节,这就对用户提出更高要求,用户需要自己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责任免除、投保须知等信息,以便全面了解保险产品。”某保险代理人告诉记者。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7月14日发布《关于防范金融直播营销有关风险的提示》指出,当前金融直播营销存在两方面主要风险:一是金融直播营销主体混乱,或隐藏诈骗风险。二是直播营销行为存在销售误导风险。
大成律师事务所顾问王德明表示:“保险机构要做好对公司直播账号的把控,在直播内容上,不能出现误导、虚假陈述、夸大保险责任等行为,同时要尽到对消费者说明的义务。”
理性对待直播营销
针对金融直播营销现象,监管多次发布风险提示,保险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理性对待直播营销行为,在购买前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陕西监管局表示,消费者可从辨明直播主体资质、看清直播内容、防范金融消费或投资风险三方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河南保险行业协会发文建议消费者理性对待直播营销行为,在购买前充分了解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如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缴费要求等,树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坚持科学理性的投资观,警惕一些金融直播营销中信息披露不全、风险提示不到位、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及保收益等销售误导问题,避免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王德明表示,保险消费者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认识到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在充分了解保险产品后再进行投保。“此外,消费者也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投保时要如实进行健康告知,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习近平召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 赛力斯:11月赛力斯汽车销量20318辆,同比增长145.92%
- 工商银行:支持房企各周期多维度合理融资需求
- 12月,券商pick了哪些“金股”
- 12月1日南向资金买卖前十成交榜
- 券商12月金股出炉!两行业含金量高
- 索宝蛋白新股申购即将开启,完整产业链条带来高质量客户群,市场占有率全国前列
- 上市公司持续监管“长牙带刺” 严肃市场纪律
- 近日海外机构调研股名单
- 多家外资机构主动发声看好中国股市